国债和利息分开思考,一个是资产,一个是收益;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1000(税法承认账上确实有1000),而利息50万归属于收益,国家不征税,属于免税收入,永久不收是永久性差异,不产生递延。
甲公司2014年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为零,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为30万元(系2013年年末应收账款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甲公司2014年度有关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有: 资料一:2014年1月1日,购入一项非专利技术并立即用于生产A产品,成本为200万元,因无法合理预计其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核算。2014年12月31日,对该项无形资产按照10年的期限摊销,有关摊销额允许税前扣除。 资料二:2014年1月1日,按面值购入当日发行的三年期国债1 000万元,作为债权投资核算。该债券票面利率为5%,每年年末付息一次,到期偿还面值。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确认了50万元的利息收入。根据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资料三:2014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0 000万元,减值测试前坏账准备的余额为200万元,减值测试后补提坏账准备10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 资料四:2014年度,甲公司实现的利润总额为10 07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预计从2015年开始适用的所得税
1.甲企业2016取得了国库券投资的利息3000元,其他公司债券投资利息7000元,全年税前利润为690 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若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则2016年该企业的净利润为(C)元。 A.542 500 B.442 500 C.525 000 D.495 000 2.甲公司2015年末存货账面余额为800万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已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转变为实质性损失前不得税前扣除。则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 D). A.应纳税暂时性差异700万元 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00万元 C.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0 万元 D.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 3.企业持有的某项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为200万元,会计期末,其公允价值为240万元,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期末该业务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额为(D)万元。 A.60 B.10 C.50 D.0 麻烦老师解析一下
老师,国债1000万,当年利息50万,国债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则账面与计税基础都是1000,没有差异,该怎么理解呢?麻烦解释详细点
1.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该公司(2×20年的利润总额为6000万元。甲公司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项目如下:(1)年末对应收账款计提了500万元坏账准备。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在未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2)年初以4000万元购买国债,作为债权投资,该投资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相差公司采用票面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当年确认国债利息收入200万元。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3)甲公司年初购入基金,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取得成本为2000万元。年末该基金的公理价值为4100,百万元公允价值变动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应计入纳税所得额要求计算甲公司2X20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额,递延所得税费用和所得税费用编制甲公司2X20年。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分录
资料二:2014年1月1日,按面值购入当日发行的三年期国债 1 000万元,作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核算。该债券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年末付息一次,到期偿还面值。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确认了 50万元的利息收入。根据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老师,请问国债利息的收入对所得税跟递延所得税的影响是怎么理解的?
材料成本差异率-20—15中-20是什么意思
个体工商户漏申报有首违不罚吗,老师
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都属于或有事项吗老师?
我们公司歌手,我们公司跟对方公司签合同,合同内容是什么节目名称,几月几日出席的地方,唱几首歌,含税多少钱这样子,这样子合同不用交印花税吗
老师,我们公司是咨询服务类公司,提供咨询服务顾客报销交通费,但顾客让我们公司开交通费的发票,才报销交通费,这样合理吗?
老师,我估计您在工作中肯定遇到过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我想知道的是,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搜索答案,能保证自己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呢?比如说第一步上哪里找,第二步上哪里找,诸如此类的。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可以请您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吗?谢谢您!
我公司有一孕产妇,怀孕时产检及生产费用公司给予员工福利全部报销,产假时工资照常。所以想着医保转入的产前检查费用及生育津贴到了公司账户后就不再发放给该名员工,是否可以?如果可以计入账中是不是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两个收入都要交税吗?
虽然删除办税员了,但是手机上还是看到关连企业
老师好,生产型企业,有一部分是直接购进来的成品卖。借记原材料还是库存商品
老师好,离职后办税员在电子税务局已删除,还要在手机app上再解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