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甲取得乙的资产入账价值就是80
9.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账面价值计价时,下列处理中正确的有( )。 A.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B.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C.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某项资产入账价值等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乘以换入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 D.在不涉及金融资产的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情况下,某项资产入账价值等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乘以换入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 E.多项非货币性性资产交换且双方账面价值总额一致时,某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一定等于该资产原账面价值 8.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但是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总成本。 ( ) 1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企业不论收到还是支付补价,均作为换入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 ( )
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3%,2019年3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进行资产交换,甲公司将其持有的库存商品,交易性金融资产,专利权同乙公司的原材料,固定资产(厂房)进行交换,甲公司持有的库存商品账面价值为100万,不含增值税的公允价值为150万,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80 公允价值为200万,专利权的账面价值为400万,已累计摊销的金额100万,已计提减值准备为20万,公允价值为260万,乙公司原材料账面价值为300万,不含增值税的公允价值为350万,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500万,已计提折旧为200万,公允价值为230万。同时,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支付的补价4万万。甲公司换入原材料,固定资产仍作为原材料和固定资产换算。乙公司换入的库存商品,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专利权均作为库存商品,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假定上述交换资产中只有存货涉及增值税。 要求: (1)判断本题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计算甲、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 (2)计算甲、乙公司换入资产的总成本。 (3)计算甲、乙公司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4)编制乙公司相关会计分录。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甲公司以投资性房地产换取乙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甲公司对用于交换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甲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为4000万,已经计提折旧1500万,未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为3000万。乙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2400万,公允价值为2800万,乙公司支付甲公司补价470万(包含增值税270万)。请问甲乙两公司确认的损益需要做账么?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以账面价值为50,公允价60的资产,跟乙以账面价值70,公允价为80的资产交换。 是不是甲取得乙的资产入账价值就是80?
目的:实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资料:甲公司以一项长期股权投资与乙公司交换一台设备和一项无形资产,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为25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30万元,公允价值为190万元。乙公司的设备原价为80万元,累计折旧40万元,公允价值为5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3%;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170万元,公允价值为15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6%,甲公司支付给乙公司补价10万元。乙公司发生固定资产清理费用5万元。假设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要求:(1)判断本例业务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算甲公司换人的各项资产的人账价值。(2)编制甲公司的相关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保留三位小数)(3)假设上述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编制甲公司相关的会计分录。(以万元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行政单位员工去党校学习的培训费和差旅费能直接转账给个人吗?
行政单位支付给员工个人的差旅费能直接转账给个人吗??
生产企业 如果3月有出口收入,已经开具出口发票,申报了增值税, ①3月的免抵退税是否可以先不申报,等到时候跟以后月份,例如(4或者5月份)的免抵退税一起申报呢 ②还是说申报了当期的增值税,就一定要申报免抵退税 ③如果是那种超期申报的(超次年4月),是否可以跟正常申报的,一起申报退税
发现一张取得的切割机发票不是我公司的购买的,怎么处理
公司转让了,之前的账还有用吗?还是以后的账0申报
汇算清缴时,假如2024年的业务招待费需要调增10000,补交税10000*5%=500,小规模公司,小企业会计准则。能不能在4月份做账务处理,借:所得税费用 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需要改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吗
老师,公司签订进项销项合同有啥作用呢?
老师,有增资协议模板吗?
这个付款期限和提示付款期限,还有提示承兑期限这 3 个都是什么意思
企业所得税加:特定业务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一项的金额是自己填报的,还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如果是系统自动生成的,请问这个数据的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