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时候需要确定好现金流量的类别,现金流量主要分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3.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6.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5.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6.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 7.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2.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5.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5.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请问有没适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公式
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需要报送或者编制现金流量表吗?
小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自动生成的表有没有
你好老师!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的一样吗?
企业会计准则适用未执行新金融准则,新收入准则和适用已执行新金融准则,新收入准则,什么意思,正常选择那个,现在报年报,跟季度要报现金流量表吗?因为电子税务局系统未跳出现金流量表,所以咨询一下,我之前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因为没有专项储备只能改成企业会计准则。谢谢,小企业准则可以转成企业会计准则吗?
这个月做股份内部转让业务,报表的实收资本出现了复数,怎么回事?
老师:24.11月签的建筑合同,印花税没报,现在补报所属期选什么时候?是不是选按次申报,要交滞纳金吗?(整包合同金额有点大)
老师我们有个项目金额60万,10个点利润,按这个算出来成本是54万对吧,,那还有10万的费用这个费用是成本找44万就可以还是咋算啊
老师 从一家家代理记账公司的财务数据移交给自己公司新的财务做账,请问需要代理记账电脑里移交的数据是哪些?在代理记账财务一年了。第二就是这些数据如何导入我们这个快账软件?
建筑业跨区开票分录如何做?月末预缴增值税和附加税,所得税分别如何做分录
请问: 外贸公司出口转内销需在电子税务局里“出口应征税报关单用途确认″里进行确认,这个用途确认表中的应征税含税销售额应等于出口转内销的开票金额(含税),但因电子税务应局用途确认里的美元数字保留整数,把小数点给去掉后乘以汇率得出的,造成两者有些许差异,而电子税务局用途确这里又没法修 改,新办公司第一次遇到,不知道能不能强行确认?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老师回复下,不然请回避下,别浪费彼此时间哈
公司给别人开出的收据要做入会计凭证里面吗
老师,我们公司是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客户公司叫我们开票,开票的商品有的进项票我们开不回来怎么办?像这种情况我们公司可以无票销售吗?
老师,账务中库存现金和其他应收款太多怎么做合适呢
建筑公司异地预缴的申报表在哪里可以查到,异地预缴的预交基数是怎么算的。计算税得基数,比如说增值税及附加,印花税,水利基金这些那算增值税的时候扣除项目有哪些,能说下嘛,刚接手建筑不懂怎么算预交,这个为啥要扣除这个项目,不太懂,扣除分包款还是劳务发票的金额,扣除的是含税还是不含税。分包的成本指的什么老师,比如劳务公司这个月给我开了20万的发票,我只需要扣除这20万不含税的金额吗,还是我公司付给劳务公司的也得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