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透视表方法(以 Excel 为例) 步骤一:整理数据 确保你的数据表格有日期列,并且日期格式正确。数据可能包含各种业务数据,如销售记录、生产数据等,每一行代表一个业务事件,日期列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步骤二:创建数据透视表 选中数据区域(包括标题行),然后在 Excel 菜单栏中选择 “插入” - “数据透视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确认数据区域无误后,点击 “确定”。 在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中,将日期字段拖到 “行” 区域,将需要汇总的其他数据字段(如销售额、产量等)拖到 “值” 区域。 步骤三:分组日期 右键单击数据透视表中的日期列中的任意一个日期,选择 “组合”。在组合对话框中,选择 “步长” 为 “月”,然后在 “起始于” 和 “终止于” 中设置你想要的日期范围,例如,起始日期设置为每月的 26 号,结束日期设置为次月的 25 号。这样,数据透视表就会按照你要求的日期范围进行汇总。 SUMIFS 函数方法(以 Excel 为例) 假设你的数据在 A 列是日期列,B 列是需要汇总的数据(如销售额)。 步骤一:确定汇总范围和条件 首先,你需要确定汇总的日期范围。例如,要汇总 1 月 26 日 - 2 月 25 日的数据,你需要找到这个日期范围内对应的行。 步骤二:使用 SUMIFS 函数 在一个空白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如 “=SUMIFS (B:B,A:A,>=1/26,A:A,<=2/25)”。这里的 “B:B” 是需要汇总的数据列,“A:A” 是日期列,“>=1/26” 和 “<=2/25” 是日期条件,表示汇总 A 列日期在 1 月 26 日到 2 月 25 日之间的 B 列数据。 如果你要汇总其他月份的 26 号到次月 25 号的数据,需要相应地修改日期条件。例如,汇总 3 月 26 日 - 4 月 25 日的数据,公式变为 “=SUMIFS (B:B,A:A,>=3/26,A:A,<=4/25)”。
老师你好,请问如何汇总月份金额,一整年的数据都有,分月汇总,用什么公式
老师,月结到25号,26-31号的送货数怎么入帐?录入哪个科目?
老师,我想问下是不是每个月几号开始要把开票的数据上报汇总?什么时候又开始清卡?
老师好,怎么汇总每月的26号到次月的25号数据,用什么函数公式吗?
老师,请问我平时每个月结账都结到30号,12月后面还有几天销售数据不确定,销售票不确定怎么开,12月结账结到25号可以吗?
请教一下,非常感谢! 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是职工支付出去的钱,为什么是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再建工程人员的工资为什么不是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老师,我现在坐汇算,2024年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亏损20万,但是24年汇算我调增了24万,应纳税所得额4万了,缴纳所得税了,那24年利润表是否需要修改?
这个可以这么说吗?对民联营企业来说是重大影响,对合营企业来说是重共同控制,对子公司来说是控制
老师,那个对民营企业投资的概念呢,就是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施大施加重大影响。 民营企业是不是就是控制有共同控制的那个,权利呀?就是啊,说实在的,我都不太理解,嗯,应用指南上的意思,但是讲义上还行。就合营企业是共同控制一项安排与的,被安排位的参与方仅对该安排的净资产享有权利的核心安排。对核心企业投资是指投资方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一同对被单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且对投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享有权利的投资。那个对子公司投资呢,那概念我知道的,就是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施加控制的那个股权投资,那我就是对那个合营企业有点。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个说法
老师:去年的年报中把电脑折旧填到运输工具类去了,现在该怎么办呢
像我这种情况确定能享受免征一个点增值税?我是去年12月份开具20万专票,其实客户要的是普票,弄错了,2025年1月份就开具红字发票专票20万,又开具普票20万,第一季度老板又开具普票20万,现在第一季度就是专票红字20万,普票40万,可以享受普票免征一个点增值税?红字发票还能
请教一下,计算消费税税率时,什么情况下,需要÷(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率 什么情况下不用÷(1—消费税税率)而是直接就直接×消费税税率 烦请详细解说一下,非常感谢! 在进行组价的时候,计算消费税,都要÷(1➖消费税税率)后变成含消费税的价款再×消费税税率。 在以上图片在计算消费税税率时,对于不含消费税的销售额价税分离后 为什么不÷(1➖消费税税率)变成含消费税的售价再×消费税税率,而是用价税分离的售价直接×消费税税率?烦请详细解说,非常感谢!
,老师怎么升级课程,我现在想升级
老师我想麻烦你给我普及一下,这个增值税。我经常搞不懂,这个增值税成本的话是放买方还是卖方?然后销售收入能不能算增值税
打算新入股一个公司,但是目前本公司盈利五十万,新入股成员准备投资五十万用于购买设备,这时公司是不是就存在不盈利了,原公司老板是不是就可以不交企业所得税了,这样一来对新入股成员公平吗,这种情况怎样来合理规避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