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好参考以下看看, 1.纳税筹划与偷税(逃避缴纳税款)的区别: 合法性: 纳税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获得 “节税” 的税收利益,是合法行为。 偷税是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故意少缴或不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目的: 纳税筹划的目的是在合法前提下降低税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偷税的目的是通过非法手段减少纳税义务,以获取不正当利益。 手段: 纳税筹划主要通过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企业经营结构等合理方式。 偷税则采用少计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不正当手段。 2. 本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触犯的法律及可能受到的处罚: 触犯法律: 甲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通过少计收入的方式逃避纳税,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张某指使李某、王某、徐某销毁内部检测凭证,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逃避追缴欠税罪、妨害公务罪等相关条款,可能构成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 可能受到的处罚: 对于甲公司,税务机关可追缴其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可能处以罚款。 对张某等直接责任人员,可能会被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如判处有期徒刑等刑罚处罚。 3. 从本案例中可以吸取的教训: 企业应树立合法纳税意识,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不得采取任何偷税漏税行为。 企业应规范财务管理,妥善保管会计凭证等财务资料,不得擅自销毁。 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合法的纳税筹划方式降低税负,而不是通过非法手段逃避纳税。
纳税筹划与偷税(逃避缴纳税款)、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税的区别20x2年8月10日,甲设备检测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张某为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某、王某均为甲公司的会计人员,周某、徐某均为甲公司的其他员工。甲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使用内部专门的检测凭证核对账目,但纳税申报时通过少记收入的方式(大约只记每天实际收入的30%)偷逃税款。20x9年2月10日,甲公司的主管税务机关第一稽查局对甲公司进行纳税检查,调取了甲公司未及时隐匿的周期为7天的内部检测凭证(20x9年1月11日至17日)。20x9年2月12日,张某、李某、王某、周某、徐某开会研究对策,最终统一口径称这7天使用的内部检测凭证为甲公司在促销期间所用,因此金额较大。后来,为防止税务机关查明真相,逃避税务检查,张某又指使李某、王某、周某、徐某将历年的内部检测凭证整理后集中销毁。被销毁的内部检测凭证金额高达300余万元。任务要求:1.指出纳税筹划与偷税(逃避缴纳税款)、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税的区别。2.指出本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有可能受到什么处罚。3.指出从本案例中可以吸取的教训。
纳税筹划与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税的区别20X2年8月10日,甲设备检测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张某为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某、王某均为甲公司的会计人员,周某、徐某均为甲公司的其他员工。甲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使用内部专门的检测凭证用于账目核对,但纳税申报时通过少记收入的方式(大约只记每天实际收人的30%)偷逃税款。20X9年2月10日,甲公司的主管税务机关第一稽查局对甲公司进行纳税检查,调取了甲公司未及时隐匿的周期为7天的内部检测凭证(20X9年1月11日至17日)。20X9年2月12日,张某、李某、王某、周某、徐某开会研究对策,最终统一口径称这7天使用的内部检测凭证为甲公司在促销期间所用,因此金额较大。后来,为防止税务机关查明真相,逃避税务检查,张某又指使李某、王某、周某、徐某将历年的内部检测凭证整理后集中销毁。被销毁的内部检测凭证金额高达300余万元。任务要求1.指出纳税筹划与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骗税的区别:2.指出本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有可能受到什么处罚;3.指出从本案例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20X2年8月10日,甲检测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张某为甲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王某均为其甲公司的会计人员,周某、徐某为公司的其他员工。甲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使用内部专门的检测凭证核对账目,但纳税申报时通过少计收入的方式(大约只计每天实际收入的30%)逃避纳税。20X9年2月10日,甲公司的主管税务机关对甲公司进行纳税检查,调取了甲公司未及时隐匿的周期为7天的内部检测凭证(20X9年1月11日至17日)。20X9年2月12日,张某、李某、王某、徐某开会研究对策,最终统一口径称这7天使用的内部检测凭证为甲公司在促销期间所用,因此金额较大。后来,为防止税务机关查明真相,逃避税务检查,张某又指使李某、王某、徐某将历年的内部检查凭证整理后集中销毁。被销毁的内部检测凭证金额高达300余万元。任务要求:1.回答纳税筹划与偷税(逃避缴纳税款)的区别。(20分)2.指出本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触犯了那些法律,有可能受到什么处罚。(20分)3.回答从本案例中可以吸取的教训。(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