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不一定相等,如果子公司是集团内直接投资设立的,此时二者相等,但是如果是从集团外购买的,比如购买的子公司账面上有一项房产,北京二环,账面价值是40万,但是目前是市场价格1000万元,则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是1000万,而个别报表的账面价值是40万元,合并报表角度会借:固定资产等1000-40 贷:资本公积960,将房子调整为公允价值。但是个别报表仍然是40.合并报表认可的是1000.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也是认可1000.背后的原理就是,最终控制方不一定认可被控制方个别报表的账面(比如40),而是认可最终控制方认可的那个账面(1000公允入账后就是账面)。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日不是应该根据合并后应享有被合并方净资产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吗,为什么题目答案解析说用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份额
请孺子牛老师回答 请问为什么同控下,长投的初始投资成本是以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而不是以被控制方个别报表上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在我看来,两者是相等的吧,请从合并报表处理的原理上讲解,通俗的那种讲解我知道,但想知道原理。
关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初始成本的确认,讲义上写的是把被合并方净资产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份额确认为初始投资成本,这道题的答案中说的是被合并方账面所有制权益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一个是单一报表,一个是合并报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被合并方为最终控制防虫集团外部购入。指的是有关联关系对吗?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持续计算的净资产。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种情况下是非同控?所以是持续计算的净资产。 若被合并方为集团内部设立,则一般情况下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被合并方个别报表金额,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同控?同控的话不是要看合并方个别报表的金额,为什么是看被合并方个别报表金额?在做主观题的时候,我记得是要看合并方的合并报表的金额。金额。
老师 这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长投的入账价值看被投资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对吗 那这道题为什么就是1000不是980呢 相对于最终控制方为什么就不是公允价值
股东拿专利投资,已经过户了,需要去工商局和税局做什么备案吗?
老师,你好!我们是小规模企业,开的是三个点专票,今天预缴税款,它自动出来按1%的扣的,我没有改成三个点,那我是不是预缴错了?
老师,请问老板在外人面前说财务是我们财务说明什么
老师请问,工资表中的员工个税计算是通过电子税务局里个税查询得知的每个员工的个税扣多少吗
问一下 现在达到生产条件必须要消防过了和环评批复后 备案试生产吗 没有做就生产了 财务上能正常做账吗
老师,想问下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在哪里可以下载
郑慧芳老师,回答一下我的问题,其他老师不要抢答,否则差评
老师好,在乱账调整时,把收入200元写成20元,差额180元的分录是不是:借:库存现金18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请问一下这个计算的 我怎么算的不得123600啊?一时忘记咋算的了
老师。如果我们的外账是代账公司做的,那虚开发票,是不是去找外账呢?
这个1000是最终控制方对被控制方在购买日的评估值持续计算到现在的账面价值吧,而不仅仅是此时的市场价格吧,您说了这两者的差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按照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的账面价值,请问是为了之后做合并报表时就不用再调整吗?
为什么不是先按被控制个表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之后做合并报表时再调整?
这个1000是最终控制方对被控制方在购买日的评估值持续计算到现在的账面价值吧,而不仅仅是此时的市场价格吧,--1000是非同一控制时点的金额,也可以认为是持续计算的,都是可以的,我只是举例,因为都是在控制时点持续计算的,也就是在控制时点持续计算,该折旧就折旧。你明白道理就可以。 您说了这两者的差异,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按照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的账面价值,请问是为了之后做合并报表时就不用再调整吗?--是的,就是这个意思。最终控制方的数据更准,是集团角度认可的金额,所以用按照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的账面价值,这个金额不用再调整了,因为已经调整过了。 为什么不是先按被控制个表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之后做合并报表时再调整?--因为合并报表都是在个别报表的数据上调整的,所以有现成的数据,就不用自己计算调整了。
补充知识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不一定是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最终控制方购买的该被投资企业,当初购买时有商誉的,那么应当按照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作为份额确认。举例说明, B与C同为A控制,B购买C股权60%,实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A当初以1000万购买了C公司800万的100%股权,形成商誉200万,1年后,C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增加100万,由800万变为900万,那么在最终控制方层面,C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000万增加100万,变为1100万,那么B公司购买C公司60%股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应当为1100*60%=660万。
请问这里说的是不是不对,商誉应该是全额继承的吧?我有点晕,我记得书上说的是同控下长投的初始投资成本是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那这个说法是不是不对?应该是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商誉
C最初的净资产是800,后来增加了100,为900,B合并C的长投=900*60%%2B200,因为控股合并的商誉,只要是没有减值,谁控股就可以全部享有,这是一个特殊规定,所以B合并C60%,也是享有200的商誉。
那有的书上写的同控下长投的初始投资成本是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这一说法是不是不准确?同控(外购)初始投资成本应该是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全额商誉?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是同控(内生)被控制方个别报表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控(外购)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的,所以肯定不等于被控制方个别报表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所以直接在确认长投时按照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算(但有商誉时就要按可辨认净资产份额) 这样做是为了合并报表调整时减少麻烦,那为什么非同控不直接按合并报表中被控制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那有的书上写的同控下长投的初始投资成本是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这一说法是不是不准确?--准确。 同控(外购)初始投资成本应该是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全额商誉?--是的。 如果是同控(内生)被控制方个别报表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的。 同控(外购)被控制方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的,所以肯定不等于被控制方个别报表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所以直接在确认长投时按照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算(但有商誉时就要按可辨认净资产份额)--是的。 这样做是为了合并报表调整时减少麻烦,那为什么非同控不直接按合并报表中被控制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非同一的商誉=合并成本-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股比例,商誉计算就是根据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算的。
您说的准确的意思是把同控(外购当作特殊情况是吧)?
其实我还是不太明白,总觉得净资产应该是剔除商誉的份额,另外还想问一下,同控下最后编织合并报表,是指谁编,是合并方?最终控制方,还是被控制方?
您说的准确的意思是把同控(外购当作特殊情况是吧)?-其实就算是这个说法包括了内生和外购两种情况。 其实我还是不太明白,总觉得净资产应该是剔除商誉的份额,--因为商誉在最初外购时是付出了对价的,所有掏了钱的,所以要包括商誉的。 另外还想问一下,同控下最后编织合并报表,是指谁编,是合并方?-合并方编制。最终控制方,还是被控制方?-最终控制方也要编制,因为最终控制方是最终的母公司,一级一级网上合并,每个母公司都是把自己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直到最终控制方。
不好意思,我还是不懂为什么说它包括了内生和外购
净资产不是等于可辨认净资产+商誉吗,如果直接说是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商誉就没办法全额继承了呀
不好意思,我还是不懂为什么说它包括了内生和外购---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内生的情况,就是直接投资设立的子公司,此时子公司的账面,最终控制方是认可的,就是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而外购的,属于非同一,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就是按购买自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净资产不是等于可辨认净资产 商誉吗,如果直接说是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份额,商誉就没办法全额继承了呀--这个准确说可辨认净资产包括商誉,商誉不可以辨认,你会根据题目信息做题就可以,商誉是可以全额继承,单独加上就可以。 因为同控的投资成本,计算公式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相对于最终控制方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2B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形成的商誉(内生没有商誉、外购会有商誉) 一种是:按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2B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形成的商誉(外购) 题目给了哪个用相应的公式就可以。